【www.angu2008.com--中學】

紅旗渠精神的內涵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是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形成的。 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學生弘揚紅旗渠精神范文(精選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第一篇: 中學生弘揚紅旗渠精神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當代紅旗渠精神譜寫壯麗人生》。

  大家都知道,上世紀六十年代,林縣人民戰天斗地,劈山鑿石,修建了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紅旗渠,把中華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插在了太行山巔。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著大地,林州人民又譜寫了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生動詩篇?,F在,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堅持精神立市、工業強市、和諧興市,鑄就了難而不懼,富而不惑,自強不已,奮斗不息的紅旗渠精神當代傳奇。

  時光荏苒,光陰似箭,自參加工作到現在已有十八余載,每當回憶起這十多年的教學生涯,心里總是起伏不平。工作時間愈長,我愈體會到教師的人生是平凡的,工作是普通的,教師的職業并沒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那么悲壯,也沒有如太陽般耀眼的光輝,無論人們給教師戴上多么大的光環,它也就是一種職業,是當今社會千行百業中的一種。這一職業,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高額的收入;它平凡而又平淡:與青燈為伴,與書本為友,備課、授課,批改作業,輔導,與學生談心,處理各種突發事件我們的工作由這許多瑣碎的事情串聯而成,瑣碎的讓人倦怠。但同時它又是偉大的,因為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文化的先行者、未來社會的塑造者,我們所做的工作是在為這一個個充滿靈性的生命個體而奠基!平凡是做人的常態,但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之中蘊藏著偉大。這樣的人生即使平凡,也很精彩!平凡的崗位上有我們的追求,平凡的崗位上有我們的自豪,在平凡的崗位上有我們不平凡的奉獻。

  記得前年擔任畢業班班主任那一年,由于長期教學講課勞累,我經常說話聲音沙啞,嚴重時竟然發不出聲來,經過檢查,原來聲帶長出了息肉,禁音,不準發聲,否則就會更加嚴重,需要做手術治療。家人一直強烈要求我請長假休息,可是一想到我的孩子們,想到他們給我買藥治嗓子,給我帶水果,想到那幾個可氣又可愛的淘氣學生,想到他們渴望我給他們上課的.眼神,我硬是一邊吃藥,一邊上課,堅持挺了半年時間。孩子們圓滿畢業了,我的病也拖到了非做手術不可的地步。手術后,不斷有孩子打來電話問候我的病情,有的還到家里看望,他們對老師純潔的愛,讓我一次次感動不已,讓我深深感到做教師的幸福,也更加堅定了我忠于教育事業的決心!我在心中默默發誓,不為名、不為利,只為這些天真無邪的學生,我也要把這陣地守好,不求轟轟烈烈,只求踏踏實實,不求涓滴相報,但求人生無悔。

  現代教學改革給了我們實施素質教育的廣闊天空,我們手拿三寸粉筆,百舸爭流,我們穩站三尺講臺,千帆勇進,當代紅旗渠精神為我們課程改革搭建出了璀璨的實踐舞臺。在事業默默的耕耘中,在對新課改的挑戰中,我們昂首闊步,一路高歌,體驗著人生的莫大幸福。

  每當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想退縮的時候我就會想起林縣人民在在懸崖峭壁上掄錘鑿石的畫面每當在班級管理中遇到麻煩想放棄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鐵姑娘們在井下打炮眼填炸藥的場景每當在教學中一時難以出成績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雄偉壯麗的桃源大橋只要堅持下去,一定會成功!

  仰視翱翔長空的雄鷹,遠眺耕耘滄海的海鷗。親愛的老師們,三寸粉筆在指揮著我們教育改革與時俱進的交響,三尺講臺在傳承著我們努力創新繼往開來的斗志,紅旗渠精神指引我們不畏嚴寒,指引我們傲視風霜,拼搏吧,親愛的同事們,為了我們的夢想與希望!奮斗吧,老師們,因為我們的選擇無尚榮光!

第二篇: 中學生弘揚紅旗渠精神

  弘揚“紅旗渠精神”,堅定理想信念;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牢固樹立忠誠干凈擔當導向,做到立黨為公、一心為民;要保持良好風氣,守住做人、處事、用權、交友的底線;要堅持以學促做,敢于擔當、勇于擔當,腳踏實地、真抓實干,把學習“紅旗渠精神”與“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結合起來。

  弘揚“紅旗渠精神”,堅定理想信念;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牢固樹立忠誠干凈擔當導向,做到立黨為公、一心為民;要保持良好風氣,守住做人、處事、用權、交友的底線;要堅持以學促做,敢于擔當、勇于擔當,腳踏實地、真抓實干,把學習“紅旗渠精神”與“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結合起來,與自身工作結合起來。端正黨風政風,在成績面前,應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應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要發揚紅旗渠精神,就要牢記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核心內容,堅決反對鋪張浪費、驕奢淫逸的享樂作風,始終保持共產黨人執政為民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

  紅旗渠精神的內涵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是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形成的。紅旗渠動工于1960年,勤勞勇敢的30萬林州人民,苦戰10個春秋,僅僅靠著一錘,一鏟,兩只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這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

第三篇: 中學生弘揚紅旗渠精神

  爬過井岡山,參觀過西柏坡,聽過南街村王宏斌書記的講座,……著實去過不少紅色教育基地,每個地方都給予我不同的感受,每個地方都有一些故事戳中我的淚點。紅旗渠,跟別處不同。11月27日宣傳司黨支部全體到河南安陽紅旗渠集體學習。對紅旗渠的了解,讓我從“一條煙”(一種叫做紅旗渠的香煙)變成了一座精神豐碑。

  懸崖峭壁上的水長城。遠望紅旗渠,就像一條長蛇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蜿蜒盤旋,說紅旗渠是世界第八大水利奇跡,一點都不為怪。漫步在紀念館,聽紅旗渠的兒女講述先輩們的英雄故事,就像在經歷一次精神洗禮。60年代初,在中國經濟社會環境極為困苦的時期,一位名叫楊貴的書記帶領林州人展開了一場“千軍萬馬戰太行”的偉大行動。雖然沒有經過充分的論證,但引漳入林從設想到行動,在最短的時間里,得到了林州人高度一致的支持,立下“大戰八十天引來漳河水”的誓言。我第一次掉了眼淚,沒有強烈的吃水、用水的愿望,怎么能夠凝聚這樣的共識?紅旗渠在意料之中、意料之外延長了工期,用了近十年的時間。但每家每戶的付出,每一個刻在石塊上的名字,都用自己的血汗兌現了承諾。楊貴書記身先士卒戰斗在工地上,直到八十多歲的母親去世才答應離開工地回家奔喪;工程師吳祖太日夜繪制施工圖紙,沒來得及見到新婚妻子的最后一面,就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為了“有臉吃上紅旗渠的水”有人家把十五歲的孩子送上工地,卻再也沒有等到孩子的歸期;……一路淚水漣漣,直到那張萬人歡慶紅旗渠通水的照片浮現在眼前,感動的淚水化作發自內心的喜悅。真希望自己也生在那時,可以為了一個偉大的夢想奉獻和付出,可以在現場分享勝利的喜悅。

  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紅旗渠精神被概括為了十六個字“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為后人所傳頌,其中的開拓創新最讓我震撼。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且不說國家財政只占百分之十五,人力、物力、財力都是舉全縣之力,光是這一工程中體現出的勞動人民的智慧就足以讓人震撼。沒有先進的水利測量工具,就發明了用臉盆、板凳和水組合成的測量工具;為了盡快完成四千多米長的通道,從山頂掘了十三口井把兩個工作面變成了二十六個工作面;紅旗渠長藤結瓜的探索,將這項工程打造成了“引、蓄、提、灌、排、電、景”一體的大型灌區。除此以外,與山西省政府簽訂的補償協議被譽為“最早的拆遷補償”,修渠過程中責任到生產隊、到村、到戶的做法,與十多年以后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異曲同工之妙。不能不由衷地說,紅旗渠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太行山上的五部曲。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恐t旗渠精神名揚天下的林縣兒女們并沒有躺在先輩們的成績上睡大覺,而是奏響了與我國時代發展步伐相一致的五部曲。六十年代,千軍萬馬戰太行解決生存問題,七十年代千軍萬馬出太行解決溫飽問題,改革時期千軍萬馬富太行解決發展問題,新時代千軍萬馬美太行、福太行,一個與時俱進的林州縣向全國人民宣布:紅旗渠精神永不過時、歷久彌新、永放光芒。

  青年洞里的回聲。踏著腳下的青石,扶著兩邊的欄桿,一路走到青年洞,仰望石壁上的中國共產黨黨旗,每一個人都舉起了右拳,氣壯山河的聲音在山谷中回蕩: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回程,這次活動已經成為過去,紅旗渠卻成了一座精神豐碑。循著紅旗渠精神照耀的大路,心中無比明亮,國運昌盛、四海升平不僅僅是一種愿望,更是鏗鏘有力的回答:這樣的中國夢,算我一份!

第四篇: 中學生弘揚紅旗渠精神

  尊敬的領導: 大家好!

  我是,我演講題目是《不朽的傳奇,永恒的豐碑》

  面對這么一個浩大的水利工程,我的腦海里一直有這么一個巨大的問號: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的支撐,能夠促使林縣人民煥發出那么大的氣魄、激情和干勁來修建這么一個偉大的工程?這次來到太行山,我不知不覺地想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就發生在河南,所謂太行、王屋兩座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境內的濟源市??墒悄钱吘怪皇且粋€寓言故事,是一個古代傳說。而現在呈現在世人面前是一個鑲嵌在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啊!這樣的人間奇跡究竟是怎樣創造的?我想這一定跟林縣人的始終如一的信仰信念,跟林縣人率先垂范,求真務實,自力更生,上下一心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信仰是一個人對精神的終極追求。一個人有什么樣的信仰,就有什么樣的人生選擇;有什么樣的理想信念,就有什么樣的人生方向。在那么一個特殊的年代,紅旗渠人是有信仰的?!凹o錄片”里每一個忙碌的身影胸前都佩戴著毛主席像章,而晚上收工后集體學習時大家手里捧著的都是《毛主席語錄》和《毛澤東選集》。60年代,那些老實淳樸的林縣農民,目不識丁,他們雖然把《毛澤東選集》捧在手上,但真正能夠讀懂的又有多少?這是一個不容質疑的問號。盡管如此,每天晚上他們依然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看得、學得津津有味。我想這是骨子里有那么一份樸實的信仰,一種那個年代的普通老百姓對毛主席、對共產黨的那種頂禮膜拜式的信仰和信賴。

  無論是一張張珍貴的圖片,還是《紀錄片》里一個個真實的鏡頭,我們都會看到楊貴書記以及縣委縣政府一班人都出現在許多施工一線。特別是十萬大軍向太行進發的那張照片,更是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楊貴書記頭戴安全帽、肩挑兩個筐,大步地走在隊伍的最前列。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楊貴書記這就是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全縣其他干部也是如此。從一張史料記載中看到,針對當時物資貧乏狀況,縣里在制定分配計劃時是這樣的:1960年2月,民工補2斤、干部補1.5斤;1960年11月~1961年5月,民工補1.5斤、干部補1.2斤;1961年6月~1966年5月,民工補1.8斤、干部補1.2斤。而在分配施工任務指標時,干部一定比群眾高。林縣干部真正把人民群眾當作了自己人的親人,放在了自己的心上,從而極大地激發了群眾的豪情干勁。

  大家都知道,楊貴同志1956年到林縣任書記1960年動工修建紅旗渠。在這幾年間他帶領林縣人民興建了好幾個水庫,修建了許多大大小小一系列水利工程,交出了許多令人信服的抗旱成績單。為修建紅旗渠,他作了大量的前期調研,多次帶著縣里的水利專家進行大量的測量、勘察和科學設計。人們認為,從渠首到分水嶺,全長70000多米的總干渠,用70000個民來修建,一個人修一米,2個月總可以修成吧?把時間再算得寬余些,那就80天吧,所以當時提出的口號是:“大干八十天,引來漳河水”。而工程展開后,7萬多民工“一”字長蛇擺在70公里的渠 線 上,全面施工,勞力擺布分散。戰線太長,工程量大,各種物料用量大,運輸跟不上,領導力量也跟不上,技術力量更是薄弱,顧此失彼。大家認識到,光靠革命熱情在大自然面前是要打敗仗的。他們及時調整施工方案,召開了著名的盤陽會議。許多事情事后說起來可能比較輕松,但面對一個7萬多施工大軍的建設工程,作為一名總指揮,楊貴書記能夠勇于否定自己定下的方案,這是需要很大的政治勇氣的,作為一個主政一方的主要領導,如果沒有一定的胸懷與氣度是做不到的,我想這主要體現的是他們一班人尤其是楊貴本人的一種求真務實精神,不怕個人名譽受到質疑和損害,不計個人得失,勇于擔當,切實承擔起這樣的一個政治責任。他們及時調整方案,尊重客觀規律,樹立科學態度,決定收縮兵力,打殲滅戰。整個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紅旗渠總干渠全長70.6公里,干渠支渠分布全市鄉鎮。被世人稱為“人工天河”,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我想,如果沒有這種求真務實的精神,沒有一個冷靜的、科學的態度,任由高昂熱情、革命斗志,一味盲目蠻干,最后肯定是不成功的。

  大家把紅旗渠精神概括為四句話、16個字:“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我認為,紅旗渠精神的核心應是自力更生。60年代,正是國家面臨的非常困難時期,形勢非常嚴峻。國際環境異常緊張,國家內部遭受嚴重自然災害,與此同時,國家正在舉全國之力上馬一些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建設。這時,要依靠國家支援,顯然是不可能的。勤勞勇敢的林縣人不是消極等待,不是怨天尤人,更沒有向國家伸手,而是自力更生。他們豪邁地說“一顆紅心兩只手,自力更生樣樣有”、“自力更生是法寶,眾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國家,全靠咱們雙手造”。于是林縣數萬農民扛著自己家的鐵锨、鐵錘、鐵釬,推著自家的小推車,背著自家粗布做成的鋪蓋,帶著生產隊的大鐵鍋,、縫紉機,自帶口糧,毅然決然地上了太行山。走在隊伍最前排的是楊貴書記以及以他為代表縣委一班人。無論是林縣的縣委領導,還是普通百姓,大家真是上下凝成了一股繩,做到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全縣上下大家思想認識一致、目標一致,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把水引進來,真正做到了全縣一盤棋、上下一條心。

  紅旗渠精神雖然是在20世紀60年代形成的,但它的那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和奉獻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傳統文化。紅旗渠精神淵源于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同時突出地體現了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作風和品格。紅旗渠精神既充滿了中華民族的豪情壯志,又倡導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既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和追求。紅旗渠是一個人間奇跡,更是一座鐫刻在太行山上的歷史豐碑。

本文來源:http://www.angu2008.com/zhongxue/264381/